這是日本一種傳統的繩藝飾品,叫做組紐。
它是在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奈良時代對應的正是中國的盛唐時期,那時候大量的遣唐使、留學僧和留學生前往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技術,而中國結這種繩藝也在那時候傳回日本。
不過組紐的開始使用卻等到了后來的平安時代(中國的唐末、五代十國,宋時期),組紐被用于貴族的裝飾和日用品。
而在平安時代中期到室町時代初期,結繩還被用于鎧甲之上。那時候的鎧甲是大鎧,主要質地是竹木和皮革,而為了提高防護力,也使用了鐵質材料,一般是間隔夾雜在竹、革甲片中。而連接各種甲片的就是結繩。
到了戰國時代(對應中國的明朝),茶在日本大為流行,人們開始追求組紐帶來的「閑寂」「枯淡」感,組紐和茶道的完美結合,倒是創造出與之前華麗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美感。
那時候的貴族世家都有自己家族世代傳承的茶葉罐結繩編制方法。相傳是因為戰國時代的日本茶室是秘密會談的理想場所,為了防止有人在茶粉中下毒,所以會給茶葉罐打上一個非常復雜的組紐,如果有人擅自打開茶葉罐,結飾將無法恢復到先前的模樣。
這個說法是真是假就不知道啦。
到了江戶時代,組紐開始普及一般大眾,關于組紐的流行,聽說還有一個故事。
在江戶時代初期,戰國時代的一些風俗依然被延續。那時候武家女子的發式裝束依然是披發,長衣垂地。
不過1687年的明歷大火改變了這一切,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火災之中,武家上層女子的長發以及導致行動不便的華服造成了許多人未能及時逃生,此后武家上層女子紛紛改變了數百年來披發的傳統,挽起長發結成各種發髻,并且改短了衣襟,這一變化后來影響到整個武士階級女眷乃至平民階層,直至傳遍全國。而組紐也就是那時候用于裝飾發式,提袋,和服。
組紐的制作工具主要有幾種,圓臺,角臺,斜竹臺,還有高臺等。
圓臺
角臺
高臺
根據編織機的不同所制成的編繩也不同。編織方法根據線的配色、花紋等基本原素就有約有40種類,加上圖案等約可變化出三千多種。
如果自己要制作的話,可以選四條繩的編織方法。
技藝嫻熟的人可以同時編織20條繩,也不會打亂順序。不過新手的話還是選最簡單的吧。
然后利用紙杯,小夾子就可以制作了。
將紙杯化為八等分,在杯口稍微劃開一個口子。然后將4條繩用夾子固定呈交叉十字。
然后就可以開始編織了。
編織方法步驟比較多就不截圖了。